学院概况
历史沿革
历史沿革

第二节 铜仁地区卫生学校

一、 学校沿革(1958——2002

铜仁地区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,学校初定名为“铜仁专区医学专科学校”。19591017日,贵州省卫生厅将学校正式命名为“贵州省铜仁专区卫生学校”。随着“文革”运动的发展,19676月,“铜仁工农兵卫生学校革命委员会”成立,学校据此更名为“贵州铜仁工农兵卫生学校”,直至1970年。19711978年间,学校又改名为“贵州省铜仁卫生学校”。19791月,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,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(筒称行署)后,学校又更名为“贵州省铜仁地区卫生学校”,直至20025月,五校合并组建8111必赢游戏app。

二、艰苦创建期(19581965

1958年,是人们主观上要求国家建设迅猛发展的“大跃进”时代,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求大发展。年初,贵州省委领导针对贵州省农村严重缺医少药的状况,决定在一些地区建立卫生学校。19584月,省卫生厅根据省委宣传会议精神,确定在铜仁专区建立一所卫生学校,措施是调配一部分教师、干部着手筹备。当时,从省属的贵阳医士学校调来12名教师和4个班125名学生,从遵义护士学校调来部分教师,加上铜仁卫生干部进修班,就是当时学校的建校基础。学校分为专科部和中专部,同时代办铜仁县初级卫校。地委确定将其办成培养高、中、初三级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基地。

从贵阳医士学校和遵义护士学校调配的师生到校后,便将原有的铜仁卫生干部进修班改为专科班,编为专一、专二两个班(学员均为部队转业的卫生员和地方基层卫生人员);另从小学毕业生(含同等学历)中招收三个四年制医士速成班,加上贵阳调来的班级作为中级部;将原铜仁县初级卫校学生作为初级部,共编成15个班,共有学生576人,即为学校的最初规模,学校初定名为“铜仁专区医学专科学校”。19588月,铜仁地委任命周启知为副校长、程荣为党支部书记,作为学校的首任领导。

建校时的教职工仅70人,其中专职教师30人,师生比为1:20。教师由三部分构成:一是贵阳医士学校、贵阳助产学校及铜仁卫生干部进修班的部分教师;二是根据铜仁行署有关精神调聘来的教师;三是由省内外高等医药院校毕业分配来的学生。教学人员中青年教师多,教学经验欠缺,学校特聘请部分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来校任教,如老中医徐健飞、中医师徐适、儿科医师童远则和内科医师王景常。由于教师队伍比较年轻,教学工作在摸索中前进。

学校最初是借用原铜仁地委党校地盘,没有固定校址,师生分住在多个地方,思想问题多,工作难度大。好在师生职工中党团员多(总数占10%左右),转业军人多,基层干部多,教职工的绝大多数又都是中青年,整个筹建和后来连续搬迁中的繁重体力劳动,都是师生职工自己动手。经过几天政治学习,统一思想和认识,以及繁忙紧张地工作,学校于1958915日在临时校部——地委后院举行开学典礼后,随即从各个住地搬到中南门党校校址集中食宿上课。不久,10月,又迁到两板桥原“农专”(即后来的铜仁农校)所在地。11月上旬,遵照地委指示,学校要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大搞制药工业,办起了铜仁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制药厂。

学校建校初期,办学条件极差,学生实行勤工俭学,半工半读。教师除了上课,还要参加劳动。学校无钱购置教学设备,教师自己制作教具,采集标本,用于教学。

19591月,学校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办学形式由半工半读改为全日制,专科班分为二年制和三年制,中专班分为二年半制和三年制。

19598月,根据省卫生厅(59)卫教字第045号文件关于整顿贵州省医学专科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,专科班合并到遵义医专继续学习,一部分转为中医班,初级班则由简应昌同志带回铜仁县。在校生新编成3个年级、8个中专班。同时新开设了中医专业。

19591017日,省卫生厅将学校正式命名为“贵州省铜仁专区卫生学校”。

19601月,学校提出1960年大跃进规划,要求师生员工继续贯彻整风精神,向大自然进军,集中精力,猛攻科学堡垒,大抓教育和生产劳动,大搞科研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。3月,房金灿副校长调离,杨平凡同志任副校长。

19606月,接上级通知,全校教师集中在江口学习陆定一“教学必须改革”的指示,开展教育革命,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提出教改方案。同时,学校建立劳动生产委员会,由8人组成,总务主任霍辉球任组长,袁忠信任副组长,下设中药栽植组、粮食生产组、蔬菜生产组、畜牧饲养组、宣传统计组,担负全校102亩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。

19609月,根据国家当时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方针的精神,精简调整教职员工人数,调出16人。精简后,教职工为43人,其中教师27人,学生只有373人,同时另招了新生70人。

1961年后,学校组织系统学习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思想,为规范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。同时,为提高教师素质,还认真组织推广观摩教学活动,各个教研组以及学科都开展了老教室示范讲课和青年教师互教互听,互相观摩,填写听课交流意见。1963年,学校加强实验室建设,开辟13个实验室,加强教学实验活动。临床教师还定期带学生到地区医院见习、实习,使学生早期接触病人,接触实际,还在贵州汞矿医院、铜仁汞矿医院以及各县医院设实习基地,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。在机构设置上,建校初期,由于管理人员少,职能科室长时间只设办公室和教务、总务两处,工作人员还不到10人,大量工作由教师兼作。教务处下设普通、基础、临床三个学科组。

1963年,教师增至38人,当年有学生630人,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:17

三、“文革”停滞期(19661976

1966年至1976年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浩劫期间,全国上下各级各类学校“停课闹革命”,铜仁卫校也不例外,整个学校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。

1966114日,根据1965917日卫校、农校和党校三校校长搬迁会议精神,学校从两板桥迁至锦江路,在移栽树苗绿化新校址过程中,农校、卫校两校部分师生发生争执,即“农卫事件”,后经铜仁地委派出工作组解决。直到该年9月,学校才完全迁至锦江路党校校址。

1966 6月,“文化大革命”在学校全面展开。23日,铜仁地委工作组进驻学校,代行学校党政大权,领导学校文化大革命运动。

1967611日,学校成立了“铜仁工农兵卫生学校革命委员会”,校名也被改为“贵州铜仁工农兵卫生学校”(一直用到1970年前后)。至9月上旬,学校革委会开始组织师生复课闹革命,但并未恢复教学秩序。

1968621日,校革委会宣布革委会组织机构设置及成员。

随着“文革”的渐近尾声,全国学校的教学秩序有所恢复。1971年,学校校名又改为“贵州省铜仁卫生学校”。19726月,省卫生厅决定恢复招生,学制两年,由各县推荐工农兵学员入学,学校自编教材,自订教学计划进行教学。9月,新生入学,共招生107人(医士班56人,助产班51人)。至此,因“文化大革命”中断了整整6年的教学开始逐步恢复。

文化大革命期间,教师有的调走,有的被下放。到1972年,教师只有25人。

197310月,学校招收医士15班、医士16班和助产6班共144人,另有插班生5人,学制二年。该年,学校在原“一室两处”办公机构的基础上增设了政工科。

197412月,招收新生医士17班、助产7班共101人,学制二年。19759月,招收由公社推荐来校学习,然后分回公社的“社来社去”赤脚医生两个班共99人,学制一年。1026日,学校12位教职工及妇七班52名工农兵学员赴铜仁川硐开展边学习理论、边从事医疗实践的“开门办学”。

1976年秋季,学校停止招生。11月,学校组织教师赴松桃、江口两县举办“赤脚医生”培训班,学制一年,分别在松桃、江口两县培训学生118人和54人。在此期间,还开办了三个月至六个月的中药班(33人)、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(92人)、针灸班(43人)和计划生育班(18人)。

Baidu
sogou